湯琇媚(106級學士班 ) 系友經驗談
#非原住民族 #大六才畢業 #我有找到工作 #Anything is possible #再選一次還是會來族文系
高雄人,畢業半年後回到家鄉,於高雄市電影館擔任店長至今。原本就讀屏東科技大學的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學系,大二轉學到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。因為本身很喜歡電影,在學期間時常參與校外各項影展策劃,也於非商業電影院「花蓮鐵道電影院」剛開幕時,加入參與現場工作。後來透過校內計畫到波蘭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的人類學與文化研究學院交換。
結合自身興趣之領域--培養文化敏感度,擁有跨文化的溝通能力
「妳是原住民嗎?」身為非原住民,卻選擇到原住民族學院,身邊的人知道的第一反應總是充滿不解。其實在轉學之前,也曾經問過自己「我不是原住民,那為什麼要去?」
大四的時候,我申請了一個紀錄短片拍攝計畫,並完成了一部紀錄片《Cima kiso?非原來的樣子》。這部片是有關討論過去幾乎不曾接觸過原住民族文化的非原民學生,來到東華大學的原住民民族學院就讀後,選擇加入阿美族學生會的短片。這部片從我們真實的生活以及學習經驗出發,透過不斷地反思,希望共創一個更能尊重並欣賞彼此差異的多元社會。
愈在地愈國際
我很喜歡族文系富有國際觀的課程安排。在學時曾研修過「印度原住民研究」,為了在課程中提出案例比較,便自行做了許多跟巴西原住民族有關的議題研究。然而,這門課讓我發現到真正來自於自身動力的學習才會是最深刻的。
進入族文系之後,因為「有話想說」我才真正開始有學習語言的動機。東華大學的選課相當自由,記得曾經在一堂英文課我與其他學院的學生同組報告,其中有人提及酒跟原住民族文化的關聯性,但發表內容卻與事實有所出入。當下礙於語言能力我無法分享自己的所學,而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,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多。因此,在大五時我準備申請國際交換計畫,感謝當時有許多系上老師們的協助及鼓勵,這趟奇幻的旅程才得以實現。
雖然我現在並非從事與原住民族事務有直接相關的工作,回顧曾經在族文系學習所獲得一切,仍相當感謝自己當初選擇了這裡。
(後記:有一天在上班的時候,一位英國的觀眾來看登山的紀錄片。我們聊到她來台灣做人權研究,也一直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,能對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權議題提出可能的應對方式深感興趣,後來我們就變成好朋友了。)
(蘭嶼地下屋導覽當翻譯)
(《Cima kiso?非原來的樣子》紀錄短片首映)